佟贵妃什么时候有喜(清穿) - 分卷阅读88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    纳兰性德最烦过节,今日特意跟别人调了班站在门外当值。听了太监的传话,取下腰刀递上去,便进了西暖阁。

    面对皇上的问话,不慌不忙道:“臣没问他做什么,臣相信他能把钱赚回来。”又不召见人家,问什么问。在施世纶的事上,纳兰性德对康熙有些不满。

    康熙:“赚不回来呢?”

    纳兰性德:“臣把钱还上,不就五千两银子嘛。为了朋友,臣乐意出这点钱。”又说了一遍,“臣相信他能把钱赚回来。”

    就在这时,门外的太监进来通报,说太子殿下求见。

    太子住进乾清宫之后,从未主动求见过。

    康熙道:“带他进来吧。”为免两位臣子向太子行礼,指了西边的屏风,对他们说,“你们两位暂避片刻。“

    身着黄马甲蓝锦褂的小男孩进来后,朝康熙规矩地行礼:“儿子胤礽参见皇阿玛,皇阿玛万福金安。”

    “平身吧。”康熙笑问,“太子有事?”

    “谢皇阿玛。”

    太子走到离康熙四五步远的地方站定后,答话:“儿子想请教皇阿玛一个问题。”稍顿了一下,又说:“儿子是准备请教老师的,可今日是节日,没开课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问题?”康熙问。

    屏风后面的两位臣子,虽然看不见太子的模样,但从郑重其事的话里,可以想象得到他一本正经的模样。

    十分期待他的问题。

    “子夏曰:贤贤易色;事父母,能竭其力;事君,能致其身;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①” 太子nai声nai气道:“儿子想问,易色是何意?”

    屏风后面的两个人面面相觑。

    这段话出自《论语》。

    意思是,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;侍奉父母,能够竭尽全力;服侍君主,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;同朋友交往,说话诚实恪守信用。这样的人,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,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。

    “易色”是不注重女色。

    跟一个五岁的小孩儿,怎么解释女色?

    康熙换了一下坐姿,看着小太子,反问:“你怎么想到这个问题?”

    太子面对大清国的帝王,他的皇阿玛时,总是有些胆怯。听到这个问题,更怯了。目光虚虚地望着康熙,有点想往门外退。

    老师说了,想要什么东西就要想办法争取。

    他快速地眨了几下眼睛,又为自己鼓了鼓劲,壮着胆子说:“皇阿玛说过,不耻下问,不惧上问,不懂就要问。儿臣不懂,所以来向皇阿玛请教。”

    女色,就是姿色,美人。自古英雄爱美人。但在娶妻的时候,要看重对方的品德,而不能看重姿色。

    他觉得这话说的不对。人长的好看,看见她就心生欢喜,想搂着她亲亲,想和她翻滚。若是娶个丑妻,看见她没丝毫兴致,开枝散叶都成了负担。生活中将会少许多乐趣。

    更有甚者,自己心爱女人死了,自己也不想独活。这能说女色不重要?女色是除了江山之外,第二重要的东西。

    甚至,有人把女色看得比江山都重要。那个有人,就是他英明神武的皇阿玛。

    康熙想了一会儿,也没想好,怎么跟太子解释女色的问题。突然想到,两个有学问的人在。

    “你们两个出来,给太子解释贤贤易色是什么意思。”

    高士奇与纳兰性德对视了片刻,才一同走出来。朝着小太子的方向,打下马蹄袖行礼。

    “臣御前一等侍卫纳兰性德参见太子殿下。”

    “臣翰林院学士高士奇参见太子殿下。”

    太子正紧张地等待他皇阿玛的回答,突然从屏风后面跑出来两个人,吓了他一跳。怔了半天,才回神。抿了一下嘴唇,一本正经地说:“两位大人请起。”

    “谢太子殿下。”

    康熙冲他们摆了摆手,“都别再客套了,赶快为太子解惑。高大人先来。”

    “喳,臣谨尊旨意。”高士奇又向康熙施了一礼,这才不紧不慢地说话:

    “启奏太子,贤贤易色是指,人应该关注内在的东西,内在美。而不是只看外表,用外表判断一件事物。就比如说,臣的长相寡陋,但皇上慧眼识珠,透过表面看本质。看到了臣的博学多才,仍重用了臣。”

    康熙:“……”还可以这样解。

    有朝臣在,他皇阿额留给他的时间不多。

    太子立即接话:“吾明白了,谢谢高大人为吾解惑。”看向康熙,“皇阿玛,儿子还有一处不明。”接着说道,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与其他人相交,是不是也要言而有信呢?”

    这个问题好回答。

    康熙笑道:“这是自然。《傅子·义信》中有言:祸莫大于无信,无信则不知所亲;不知所亲则左右尽己之所疑,况天下乎?”


下载app进行无广告阅读!

【1】【2】

添加书签

站长有话要说

希望大家下载本站的app,这样就可以永久访问本站,app没有广告!阅读方便

后期会推出留言功能,你们提交你们喜欢的小说,我来购买发布到本app上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